纪录片《宋之韵》解说词文本13 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
帘卷西风,寻寻觅觅,难载多愁,千秋才女。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,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,“自是花中第一流”。
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
(相关资料图)
/李清照(约公元1084年-公元1155年)/
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,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,其实只有一个,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。
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,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,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,所著《金石录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
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,诗和散文都很出色,还擅长书画,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,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。
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、活泼动人,富于表现力,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。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,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。
蹴罢秋千,起来慵整纤纤手。露浓花瘦,薄汗轻衣透。
见有人来,袜刬金钗溜。和羞走,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。
(《点绛唇·蹴罢秋千》)
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,天真活泼,无忧无虑。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,羞涩却又落落大方,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。
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,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。打秋千能打到“薄汗轻衣透”,说明很有些放肆。
/山东济南 李清照纪念馆 蜡像/
见有人来,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,头发也乱了,金钗也滑落了。跑到门口,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又回头偷看一眼,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。
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,但这一串动作,却把少女健康开朗、娇憨羞涩的神态,刻画得惟妙惟肖。
/《校辑宋金元人词》/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(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)
/山东济南 李清照纪念馆 蜡像/
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。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,已经昼短夜长,“薄雾浓云愁永昼”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,而只是丈夫不在,空房独守,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。
白昼难挨,夜里更是冷清,但词人不明说,只用“半夜凉初透”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,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。
“东篱把酒黄昏后”的重阳节那天,菊花开得正艳。多少天过去了,应当开始萎谢了吧?
/山东章丘 李清照纪念馆/
因此“帘卷西风”的瞬间,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,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“人比黄花瘦”。这一声轻柔的叹息,浓缩了无限的凄苦,是千言万语的陈说都无法代替的。
/李清照(约公元1084年-公元1155年)/
全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,一种无处安顿的失落感,这固然与向丈夫诉说相思之苦有关,但更主要的是,一个生性敏感的女词人,面对步步紧逼要剥夺女性一切参与权的社会,总会感到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压力,因而不由自主会有一种无处立足的飘浮感。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/山东济南 李清照纪念馆 蜡像/
关于这首词,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。据说赵明诚读到这首词后,既欣赏又不服气,他一气写了五十多首,把这一首也夹在里边,请朋友评定高低。
那个朋友认为,五十多首词中,只有三句是神来之笔,那就是“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。与此类似的词还有: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
(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)
春天缓缓地过去,红花正在失去鲜艳,绿叶正在增长浓密。词人只用“绿肥红瘦”四个字,就把惜花、惜春和叹息青春易逝的惆怅都凸现出来了。
/浙江金华 李清照纪念馆/
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发生,这时李清照四十三岁,这一翻天覆地的变故彻底惊破了她温馨的小夫妻梦。她带着十五车书,随难民潮逃到江南,三年后丈夫去世了。
/李清照(约公元1084年-公元1155年)/
在古代,一个女人中年丧夫,就等于失群的孤雁,时时处处都受着灾难的窥伺。她孑然一身,流寓在杭州、绍兴和金华一带。在她的词中,早年那种清脆可口的闲愁再也找不回来了,剩下的只是凄厉和苦涩。
/浙江金华 八咏楼/
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。
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。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,许多愁。
(《武陵春·春晚》)
没有带来任何能使人缓一口气的轻松,“风住尘香花已尽”,春天就匆匆地消失了。这样的愁,有流落异乡的凄苦,在丧失亲人的惨痛,有国破家亡的悲哀,有理想破灭的沉重。总之,这是浓缩在个人心中的时代的重压。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乍暖还寒时侯,最难将息。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。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
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。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。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。
(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)
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,寻寻觅觅,怎么也找不到个安顿处。于是黄昏时独自坐在窗前,听着雨打梧桐,守着怎么也黑不下来的天色,看着窗外凋落一地的菊花,一个层次分明的境界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了。词人这种捕捉艺术形象的手段,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。
这首词完全用的是口语,但锤炼得非常雅静,感觉不到生硬滑俗的毛病。“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,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,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。”这种句子念在嘴里、听在耳里,是那么铿锵有致,如果没人提醒,我们也许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口语句。
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,这十四个叠字,用得那么新颖,又那么自然,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的。
李清照有一篇《词论》,强调“词别是一家”,即词有特殊的表现方式,与诗不一样。她肯定柳永“变旧声作新声”的功绩,但批评柳词“词语尘下”,意思是用语俗气,市民气息太重。
/山东章丘 李清照纪念馆/
王安石虽然是大学者,文章写得好,但词却没法读,读起来叫人失笑。特别是她认为苏轼的词,只是“句读不葺之诗”,而且“往往不协音律”。
这其实就是反对苏轼以诗为词,打破诗词的界限,指责苏词只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,这种论点显然是偏于保守的。
当然词是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,一向偏于柔美,对一个女词人来说,遵守这样的传统而不喜欢变革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正因为这样,她的词只写个人的“凄凄惨惨戚戚”,而诗则写与政治有关的题材。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
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(《夏日绝句》)
/河南开封 龙亭/
/开封龙亭蜡像 宋高宗 赵构/
说项羽宁肯自杀,也不肯逃到江东去,做鬼也做个英雄鬼,很显然是指责宋高宗赵构只顾逃走,丢下北方大片国土不顾,躲在杭州,做偏安一隅的小皇帝。
/河南巩义 北宋皇陵/
这首诗写得真是剑拔弩张,与她的“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相比,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的作品。
靖康之变后,她被人诬陷私通金国。这种谣言就算不攻自破,也足以使她痛苦很长一段时间,这是可想而知的。到晚年,她又被一个再嫁还引起纠纷的私生活问题纠缠着。在词坛上她是个巨人,但在生活中她只是个弱女子。
她的《渔家傲》应当就是写晚年这种悲苦心情的。从“仿佛梦魂归帝所”看,词人显然是进入了一种像做梦一样的冥想境界。
她坐在一条小船上,与无数的小船一同在天河里漂上漂下,天帝问她要到哪里去。“我报路长嗟日暮,学诗谩有惊人句”,于是她回答说,在诗词创作上,尽管我有惊人的成就,可太阳落山了而道路还长,我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呢。
在无可奈何中,她向天帝祷告,希望一吹九万里的风使劲吹,把她这蓬草一样的小船,吹得高高飘扬,飞到海上的三座神山上去。这意思是说,这冷气逼人的世界,我无法再禁受了。
天接云涛连晓雾,星河欲转千帆舞。仿佛梦魂归帝所。闻天语,殷勤问我归何处。
我报路长嗟日暮,学诗谩有惊人句。九万里风鹏正举。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。
(《渔家傲·天接云涛连晓雾》)
古代词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,终于就这样在孤寂中沉落了,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遗憾。
标签: 山东济南 绿肥红瘦 寻寻觅觅 海棠依旧 乍暖还寒 第十三集 巾帼不让 比肩而立 寥寥可数 偏安一隅 时时处处 有趣的故事 步步紧逼 神来之笔 我也不知道 独树一帜 孑然一身 点点滴滴 出神入化 只有一个 无忧无虑 意识形态 物是人非 无可奈何